广州环保产业网

全国生态气象服务水平评分较2019年增长19.7%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成效显著

本报记者牛秋鹏报道 记者日前从中国气象局获悉,近5年来,全国生态气象服务保障业务发展态势良好,生态服务水平评分较2019年增长19.7%。

  在能力建设方面,开展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的大气本底观测站网建设,在全国共建成7个大气本底站和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布设339个酸雨观测站、29个沙尘暴观测站、28个大气成分观测站。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国、省、市、县四级环境气象监测预报业务;利用9颗在轨运行的风云气象卫星,建立了风云卫星遥感应用平台,为生态功能动态监测评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启动运行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并在山西、湖北、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相继成立分中心;立足120个温室气体观测站点,建立全球碳源汇监测评估核校系统。

  在加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保障方面,开展新一轮风能太阳能资源详查和气候生态效应评估服务,构建能源行业高影响气象预报预警指标体系,提升源—网—荷—储一体化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加强重要输电通道、用能高峰期迎峰度夏(冬)能源保障气象服务。

  在推动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避暑旅游目的地”已成为乡村振兴、旅游康养等绿色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海南、浙江丽水、陕西商洛、江西抚州四地建立试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在涵养水源、助力生态修复方面,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发挥独特优势,近5年年均人工增雨(雪)覆盖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在三江源、祁连山、丹江口、白洋淀等典型区域,气象部门开展云水资源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和作业试验,有效补充生态用水、扩大湖泊湿地面积。卫星遥感监测表明,随着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推进,在人工增雨(雪)作业助力下,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呈现逐渐增加趋势,青海湖面积扩大约371平方公里,祁连山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增加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