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环保产业网

多位院士为“无废城市”建设次第推进支招

为统筹谋划“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近日组织召开“无废城市”高端研讨会,邀请院士专家就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言献策。

会议邀请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金涌、陈勇、贺克斌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等在内的20名院士、专家、地方生态环境保护部门代表和行业协会代表,围绕“无废城市”次第推开总体思路、实施路径、重大举措,以及通过“无废城市”建设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

与会专家认为,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指导“11+5”试点城市扎实推进改革任务,深入普及“无废”理念,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取得预期成效,为次第推开“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无废”理念已得到各方广泛认同。

据介绍,自2019年5月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在相关部门和试点城市的共同努力下,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

试点地区党委政府高位推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试点城市及地区均成立了以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领导小组,围绕“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已取得初步成果。

同时,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工作机制,成立部际协调小组、咨询专家委员会、技术帮扶组、专题研究组,从不同层面支持、指导试点城市及地区开展工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指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成效显著,“十四五”稳步推开至100个城市,已有工作基础。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李金惠表示,已有试点经验模式要加强应用边界条件的描述,提升可推广性;整合试点经验和管理政策,开发有可操作性的“无废城市”建设指导工具。

精准施策,在城市、省域和跨区域不同层面推进

“‘无废城市’建设进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下一步的次第推进,不是简单地扩大规模,而是精细研究、精准施策,力求有所提高,取得最佳效果。”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王学军认为。

专家们建议,在“无废城市”的推进区域上,基于东中西部发展水平不同,实施差异化建设,在城市、省域和跨区域不同层面次第推开“无废城市”建设。例如,东部地区重点开展政策体制机制创新,典型废物利用处置技术瓶颈突破、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平台搭建;中部地区重点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推动工业农业绿色发展,强化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与减量化;西部地区重点加强资金与人力投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的绿色金融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

李金惠表示,“无废城市”次第推开要综合考虑地区特点和产业特色,由补齐短板转为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同时,他建议,在国际层面,制定我国“无废城市”理念和经验的国际推广方案,依托巴塞尔公约及其他联合国机构建设国际“无废城市”网络,选择代表性的经验模式进行推广。

有专家建议,建立创新引领的“无废城市”高质量综合解决方案。要聚焦重大对象、热点问题,聚焦诸如磷石膏、电子垃圾、退役动力电池、湿垃圾等重大热点难题,集中突破,形成一个示范城市解决一类典型固体废物形成一套综合方案。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杜祥琬认为,“无废城市”建设次第推进的总体思路是三个“度”。一是深度,即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的成效评估和成果凝练,形成可复制和可推广的模式和路径;深挖同种类别固体废物(包括新冠疫情以来新产生的医疗废物)的处理模式和路径。二是广度,即在城市、省域和跨区域不同层面次第推开“无废城市”建设;全面探索各种类别固体废物的处理模式和路径;探索“三废”协同的模式和路径。三是融合度,即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动与智慧城市建设相融合;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低碳城市等理念也融合进来。

因此,专家们在会上建议出台《“十四五”无废城市建设规划》,明确“无废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攻关项目等。

打通多环境介质 打通“废”和“碳”协同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评估,改善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及处理处置等环节可使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减少10%~15%;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减排效果可高达20%。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在战略定位上,要把“无废城市”建设和实现“无废社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将“天蓝、水清、无废、低碳”作为推进美丽中国目标实现的美好愿景。充分认识“无废城市”建设作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重要抓手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基于国家把城市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总体战略要求,以及广义“无废”概念,提出了系统构建“无废城市”的两个打通:一是打通多环境介质,由固体废物治理扩展至包括废水、废气等全环境要素治理的大“无废”综合治理战略;二是打通“废”和“碳”协同,通过节约资源和提升综合利用水平,与碳达峰、碳中和等约束指标协同推进。在科技层面,开展“双打通”领域研究。在实践方面,以“11+5”个试点为切入点,探索双打通路径。

此外,与会专家还建议,在“无废城市”建设的推进路径上,“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和指标体系应体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标的指导和约束。建设过程应关注碳达峰目标约束下的工业、农业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达峰路径和方法,将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纳入减碳体系。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研究员严刚指出,“无废城市”建设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具有高度关联和协调统一性,应在规划战略、推进区域和实施行业中加强统筹协调、协同推进,切实发挥好协同增效作用,共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